来源:米内网
备受关注的广东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新政,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。
5月17日,广东省医药采购中心挂网公示了《广东省药品交易规则(试行)》、《广东省药品交易结算规则(试行)》等5个文件的征求意见稿。其中,广大药企及相关单位重点关注的挂网资格确定、挂网价和交易价形成,以及与医疗机构的议价和采购环节等,均有较为明确的改革创新。
作为用药大省,广东历来是中国药品采购改革的前沿阵地,每次创新总能引来业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。在药品以省为单位的集中招标采购模式运行3年后,广东率先改革采购模式,筹建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,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也是必然。
采购大变革
依据征求意见稿,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(包括基药)今后均在全省集中的第三方药品交易平台上实行“在线竞价、在线交易、在线支付、在线融资、在线监管”的交易方式,医疗机构则会按品种汇总,进行团购或自主联合团购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,目前各方对上述文件的初步评价较为一致的是:该平台改变了以往招标和采购分离的模式,医疗机构实行团购,对生产企业将是考验。相关规则的实施,也将对药品购销格局和药企营销模式产生重大影响。
多位医药行业资深分析师认为,广东省药品交易规则显示,广东药品采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。整体来讲,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,该方式能够确定中标企业、中标价格以及采购量,同时医院在品规上相对没有选择权(同一质量层次上的品规)。
数据显示,2012年,广东省医药工业总产值1175.7亿元,占全国的6.3%,并且广东省作为全国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份,在药品采购招标方面的各种新改革也具有风向标意义。
征求意见稿首先要求进行药品质量层次划分,分组进行综合评分,其中政府定价产品分为专利、原研、单独定价和优质优价(含差别定价)、普通GMP五类;同时,需制定入市价——采取全国平均中标价和广东省2009年集中采购中标价之间的低值,企业产品报价不得高于入市价。
对此,业界觉得规则设定上体现了鼓励创新、鼓励提高药品质量层次的原则:对医保品种的招标沿用了过去“阳光招标”中的区分质量层次。另外,广东省有专门的差别定价文件,对品种的质量层次的区分更加体系化。
记者留意到,文件中,医保品种交易实行“联合采购、网上竞价、量价挂钩”方式,医疗机构遴选产品时只能选择拟使用的剂型规格,不能直接选择生产厂家。且确定采购量后,采用交易平台按品规汇总进行团购,或医疗机构自主联合进行团购的方式采购。
业界认为,新一轮采购规则在中标价格产生规则上也较以往有大变化:以往广东省“阳光采购”根据投标企业的数量按比例筛选,且不同市场有差异化政策;现有模式为报价低者得,有可能造成利润下降的担忧,但分析认为应该看到,在现有模式下,企业需要投入的费用将大大减少,同时医院在品种上并没有自主选择权(对于同个质量层次的品规),因此后续医院开发方面的费用可能会有所减少。
影响待验证
尽管在5月20日开盘的股市上,医药股普遍下跌被某些机构认为是受广东药品采购新规则的影响,但业界对于规则给产业带来的新一轮影响仍在观望。
“总体来看,在质量层次、综合评分、交易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,该规则终实施,将对药品购销格局和药企营销模式产生重大影响。”广东某知名企业政府事务总监评价道。
此前业界期待的是广东新的交易平台能够实现“政府只进行限价,大家都有机会参与竞争”等目标。“但仅从征求意见稿来看,政府降药价的思路和愿望并没有明显转变。新的电子交易平台模式下,因为报价不得高于入市价、低价为交易品种以及医院联合团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,交易的竞争压力并未减少,而竞品较少的独家品种相对有优势。”
有关企业人士表示,期待终的方案能够摆脱原来招标模式的诸多限制,打造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交易平台。
新基药目录实施后,备受关注的基药招标采购模式成为广东此轮药品采购改革的焦点。在基药招标规则方面,广东省原则上延续了“双信封”模式,在报价方面规定企业报价不得高于入市价,同时报价共分3次进行,企业每轮报价后都会看到自己的报价名次,以供报价高者后两轮调低报价。在双信封评审制度方面,征求意见稿规定基药不分质量层次,采取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综合评审,其中经济技术标分值10分(通过新版GMP的3分),商务标分值为90分,中标规则以综合评分高品种为交易品种,供医疗机构采购。
一些来自行业分析师的评估意见认为,从目前征求意见稿对行业的总体影响看,定性为偏利空,这主要源于基药采购综合评分中商务标分值达到90分,经济技术标分值只有10分。若得以执行,则低价中标出现的概率较大,企业的价格比拼会更加激烈。而如何衔接此前对基药招标需更注重产品质量的方向值得再关注,这对药监部门今后监督的要求也更高。